四川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熊瑋
前不久的一天早上,我接到一個外地泌尿外科主任的電話,咨詢一個病例處置。那位患者在上尿路結石急診手術后,發生了尿源性膿毒血癥,隨后繼發感染性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腹膜后自發性出血;經搶救,目前患者術后50天,生命體征穩定,維持透析。類似的咨詢不少見,尤其在西南地區的縣級醫院,上尿路結石常引發感染性休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位主任的經驗可能比我還多。
在和他交流的過程中,我給他講了我經歷過的案例,并給了一些用藥建議。實際上,我們的討論核心問題就是一句話,“感染性休克后腎功能衰竭的恢復,如何去評估和預測,目前有哪些診療進展?!?
如果我要進一步回答這個問題,傳統做法是:坐到電腦前,進入某個專業數據庫,輸入相應關鍵詞去查找診療文章,給出初步建議。但在那天我使用了最近非常熱門的ChatGPT支持的人工智能軟件。
我把關鍵詞轉換為英文輸入進去,10秒鐘后,得到了一個概述性論述,再把它翻譯為中文,我就大約清楚:目前的一般性診療觀點和我的認知,即我上午做出的回答是一致的。
這個事件粗淺提示我,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可以部分代替或簡化我們很多診療決策過程。那位主任是想“邀請3個??疲I臟內科、感染科、泌尿外科)的專家到現場,給患者做出一個會診和解釋”。從形式上講,這是在落實醫療核心制度,即會診制度和重大醫療決策的負責任流程,也體現了該醫院對患者的極端重視,充分考慮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權、知情權和健康利益。
而在當下的診療技術體系和過程中,人工智能不僅是通過粗糙死板的顯示屏或提供信息的方式支持診療決策,也能夠更深入、更便捷地提供信息來支持我們高度復雜的診療流程。以下5個問題值得深思。
第一,針對這個臨床問題(關乎健康利益及生命),人工智能的回答清楚了嗎?
第二,這個問題是不是最核心問題,即問題的結論會對診療流程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嗎?
第三,人工智能的回答是否能夠代替3個權威專家(人)的意見?
3位權威專家會診后會形成一個書面結論,他們和醫院會診團隊最終會在一起簽字?;蛟S人工智能的回答持同樣觀點,它卻沒有任何授權,不可能與專家意見具備同等效力。
第四,如果人工智能的建議比目前專家的意見更優或能夠代替后者,將來會對臨床醫師的診療行為、醫患交流、最終醫療決策產生怎樣深入的、革命性的影響?
第五,如果從患者角度提問,人工智能的回答可能與專家意見產生不一致,這種情況如何平衡解決?
在當前場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我們的生活,也植入到我們的生產服務過程。當我寫下這一段文字時,我不需要辛苦地對著電腦鍵盤逐字輸入,只需用語音輸入,即可方便、快捷、充分地展示出來,極大降低了時間成本。就這個過程來說,如何凝煉想法,把想要表達的概念、結構及問題本身闡述清楚,可能是未來最重要的。即怎樣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把問題提煉總結成一個真正的問題,才是最關鍵的。至于采用什么樣的支持系統或手段來解決,這本身反映了問題提出者的思考模式和思維結構,可能是未來教育培訓者需關注的訓練焦點,也可能是新一代醫生的核心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