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安萌 周文靜
被機器完全絞斷的手臂,寄養在小腿上再回植,竟然“植”活了。近日,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聯合九八六醫院成功為一名患者實施了“前臂毀損斷肢異位寄養后全形組合回植重建術”,實現前臂中段長達7厘米的骨骼、神經、血管、皮膚等組織的重建再造,突破雙臂等長、功能恢復等技術難題。
今年2月14日,張先生工作中發生意外,右前臂卷入正在運轉的攪拌機滾輪并完全絞斷,右前臂中段大部分的骨骼、軟組織瞬間都沒有了,皮膚、肌肉、血管、神經嚴重損壞,被緊急送往西京醫院骨科。接到值班醫生臧成五報告后,骨科羅卓荊主任、手外科叢銳教授立即趕往診室查看。大斷肢的黃金處理時間是6~8小時,越久越容易壞死,且不可逆。此時,距患者受傷已經過去7.5小時,保留下的部分無法明確擠壓組織壞死范圍,貿然施行再植手術會造成肢體過度短縮不可用,如出現感染壞死,只能截肢。作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患者難以接受。
能否在保肢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手功能?叢銳教授帶領手外科團隊,經過綜合研判后,創新提出的“寄養+回植重建”全形組合回植重建保肢方案被一致認可。將患者離斷的右手先“寄養”在其左側的小腿上,待寄養肢體成活、創面組織分界清晰、患者全身情況恢復良好后,再進行寄養肢體全形組合回植重建手術,將斷臂移植回原位。
考慮到患者手術后恢復周期,于是將患者安排至融合幫帶的九八六醫院進行手術、接受康復訓練。次日凌晨,叢銳教授團隊為患者實施寄養手術,將斷肢用支架固定于患者左小腿內側。經過一個月的觀察治療,寄養的手肢體完全成活,殘端創面清晰、無污染,患者身體狀況已完全滿足二期手術的條件。西京醫院骨科手外科團隊聯合九八六醫院手外科團隊經過術前全過程推演和充分準備,3月16日早上9點開展手術。分皮瓣切取、組織修復、血管吻合、創面覆蓋四步,環環相扣,4個小組醫生接力上陣。受區清創,血管、神經、肌腱、骨的顯露,寄養手解剖分離,寄養手再植(包括骨支架重建、肌腱修復、21處動靜脈血管吻合、2根神經修復),游離皮瓣組合覆蓋創面……整臺手術步驟繁多,但專家們在顯微鏡下穿針走線、井然有序,歷經12個小時,紅潤的右手終于順利“回歸”,手術取得成功。
目前,患者肢體皮瓣紅潤,神經和肌肉功能也都重建起來,已經可以做前臂旋轉,再過1個月就能恢復手部簡單的抓握功能。經查,國際上復雜斷臂異位寄養再回植研究已部分開展,但都與前臂毀損斷肢異位寄養后全形組合回植重建術方式不同,這次手術完全是個全新思路。
叢銳教授介紹,以往只能切除壞損部位再回植,外形上明顯會短一截,且縮短的手臂致使手功能也無法使用。此次將補齊缺損的骨骼、神經、肌腱、血管等組織,再造和受傷前長度相同、外形相似的前臂和手功能。這是一個非常復雜和精細的過程,手術設計必須完美流暢,手術刀必須刀刀精確,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血管損傷、栓塞,導致全部治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