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燈,請等等老人

本報特約評論員   張  宏

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構建老人友好型社會已是文明發展的應有之義。信號燈作為構建交通文明規范的重要部分,也應多為老年人考慮一些。此前,《北京市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中的“友好九條”就明確提出,人行橫道信號燈綠燈時長設定應充分考慮老年人出行實際,保證老年人安全通過。但是,“老人過斑馬線半路卻遇紅燈,行人攙扶、司機等候”這樣的畫面,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社交平臺上,人們時常能看到。在為暖心舉動點贊之余,背后的問題其實值得深思:紅綠燈的變換速度是否有些太快?我們有沒有辦法在交通規劃設計上稍微遷就一下老年人?

按照成年人步速“一秒走一米”所設計的行人通過路口標準,理論上可以滿足多數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的通行速度。但是,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衰退、認知能力減弱、活動能力下降等不可避免的生理因素,對路況的判斷和行動都相對遲緩,過人行橫道的時候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安全通過。有的老人還需要借助拐杖、電動輪椅等工具出行,過馬路往往花費更多時間。雖然“機動車必須禮讓行人”的新交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行人安全,但從交通規劃設計上根據人群特征、路口人車流量完善設計,讓人車都能按章通行,才是保障安全和交通秩序的公平之舉。

很多城市也嘗試“過街語音提示”“自助式過街紅綠燈”等,行人過馬路時按一下按鈕,人行橫道的綠燈就會亮起。但是,“按鈕時好時壞”“按下后綠燈持續時長不夠”等問題屢被曝光。相關部門還需充分體察行人體驗感,重視設施的維護保障,并進行功能優化,不妨借鑒一下他國做法,將紅綠燈變換條件設置為“通過后再按一下后變回”,這樣可以盡可能保障步履較慢的老年人的出行需要。此外,對于人流量較大的路口,可通過調研路口早晚高峰車流量,對紅綠燈時長做靈活調整,還可通過新建地下通道、人行天橋、配置無障礙通道及供輪椅推行的平緩坡道等,緩解老年人過馬路難題。

城市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只有站在老年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才能真正滿足老年人的利益訴求。交通信號燈的完善,放之于整個城市建設看似是很小的一件事兒,但這樣的細節足以展現城市對老年人的溫柔與善待?!?

一区二区三区sM重口视频流畅|在线新拍91精品国产麻豆情侣|欧美XXXX精品另类|色综合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不只是精品 青草娱乐亚洲领先91精品 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柳州莫菁6 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 色鲁久久网站尤物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