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底以來,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和《診所基本標準2022》,刪除了一些試點地區對診所主要負責人的“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要求,改為“執業醫師在醫療機構中執業滿5年即可”,設置診所的個人或單位在“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或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即可。該政策進一步為醫生開辦診所敞開方便之門,有利于增加多層次醫療服務,但要求放松、門檻變低之后,如何保證診所醫療服務質量的問題備受人們關注。
四方管好,百姓叫好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療體制改革專家組專家、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健康產業分會會長
鮑 勇
診所是為患者提供門診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機構,主要提供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不設住院病床(產床)。我國私人診所的發展經歷了允許(1949~1957年)、限制(1958~1977年)、重新允許(1978~1996年)、促進和鼓勵(1997年至今)四個階段。自改革開放以來,從“以補充國家或集體力量的不足”,到“個體醫療衛生機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衛生事業的補充”,再到“非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私人診所在國民醫療衛生保健體系中的地位與重要性逐漸受到認可,成為我國基層公立醫療機構的重要補充。
但目前絕大多數醫療資源仍集中在公立醫院,包括私人診所在內的民營醫療機構發揮的作用很有限。民營機構不都是不好的,但因為是盈利性機構,如果監管不到位,就可能出問題。所以,過去我國對開辦民營醫院、私人診所的政策限制很多,流程復雜繁瑣,審批時間也長,整個領域的發展相對較慢。而審批合格后,因為診所不如公立醫院規模大,數量又多,對診所的醫療服務流程、醫生培訓、醫療質量考核監督難度較大,力度也相對較弱,曾出現不少不良診所被曝光的情況,使百姓對其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心存顧慮。
對公立醫院和民營診所應一視同仁,才能共敘發展。無論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診所,都必須保證患者安全,嚴格醫療服務和藥品質量管理,也要保證機構、醫生的安全。國家逐步放開醫生開辦診所的門檻非常有必要,但一定要做好醫療服務質量的考核與監管,行業協會應積極發揮作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指出,要嚴格行業監管和行業自律,健全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體系,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的評審評價實行同等標準。鼓勵行業協會等制定推廣服務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推行服務承諾和服務公約制度。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取得醫療服務質量認證。當前,我們應具體做好四方面:一是政府主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監管的關鍵還是立法;二是行業協會協助監管;三是社會力量監督,包括鼓勵輿論監督、暢通個人維權渠道等;四是患者要有維權意識。只有政策制定好,路徑梳理好,監管執行好,百姓才叫好。
引入“第三方評審”
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院品質管理聯盟主席 劉庭芳
14億人口的醫療保健,僅依靠公立醫院的服務遠遠不夠,社會辦醫是本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F在我國已有大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果再增加一些私人診所,群眾有小傷小病也可選擇去診所,就能更好地實現分級診療,緩解大醫院的就醫壓力。調整診所準入門檻的政策,適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迅速增長的變化趨勢,也有利于在短時期內實現診所增量。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醫療機構監管體系和制度還不夠完善,不少地方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情況。調整診所門檻的同時要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關鍵是診所的管控評價體系要跟上。目前,政府對診所的監管主要是圍繞其醫療服務供給合法性、規范性、安全性和質量績效等的日常監督,但在規范性、安全性和質量績效方面缺乏完善的標準。由于國內診所規模、水平參差不齊,診所標準的制定會比醫院標準更復雜。因此,只憑國家、地方衛生主管部門的精力和人力可能不夠。
國外大部分診所由私人開辦,監管模式不盡相同。在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私人診所或醫院的評審認證機構都是由獨立的、與政府無直接關系的第三方機構負責。在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公立醫療機構占主導的發達國家,也設有單獨的權威認證機構,不過通常與政府有密切關系。在眾多發展中國家,比如泰國、伊朗、菲律賓,國家層面的主導力度更大,評估監管由衛生部管理或單獨的政府機構負責。
對我國而言,發展符合國情及國際標準的第三方評審機構,對提高醫療機構服務質量水平,建立質量持續改進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08年起,海南省開始出現與衛生主管部門相對獨立的第三方醫院評審實踐。之后,上海、浙江、吉林等省市也開始第三方評審的嘗試。2015年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取得了對非公立醫療機構開展信用評價的國家資質。
目前,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正在構建城鎮診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評審標準、評審理念、評審機制、評審方法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實現百姓到診所就醫更放心、更滿意?!?/p>
給診所醫生更多發展機會
黑龍江省伊春市伊美區關羨彪中醫內科診所創始人、主任中醫師 關羨彪
2003年,我在黑龍江省伊春市申請開辦中醫診所,當時的申辦手續復雜,需要有本行政區域戶口,向當地衛生局提交申請,有相應區域規劃,在本區內公示,當地衛生局認可后,需要報到市里,市衛生局認可后,還要報到省衛生廳……從申請到審批下來歷經4個多月?,F在,開診所不再需要主治醫師以上,也沒有當地戶籍限制,比較快的一兩天就能獲得診所資質,確實方便了很多。
調整個人開辦診所門檻是好事,能鼓勵更多醫生多點執業,發揮更大作用,也方便群眾就醫。有小傷小病或慢性病的患者,去診所就醫會更加方便,就醫環境、醫患溝通的感受相對更舒適,有的還有特色醫療服務,確實沒必要去擠大醫院。很多人會顧慮私營診所的診療服務帶有市場逐利性,但其實也應看到,正因為有市場競爭,在基層看病,百姓只認療效,醫生如果看不好病,服務不夠耐心,患者也不會找。我開辦診所25年,都是靠患者口碑相傳。
當然,市場必須有監管,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行業,監管更不能放松。沒有經過正規培訓、不具備真才實學、不遵守行業規范或職業道德的人必須“擋在門外”。這一方面需要個體經營者的自律,在制定內部管理規范時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保證自查自管能力;另一方面,離不開衛生主管部門的評審、監管和廣大患者的監督。
不論公立醫院還是私人診所,醫技人員的水平是“金標準”。我希望衛生主管部門像培養、考核公立醫院醫生一樣,給診所醫生更多職業培訓和職稱評定的機會,督促醫生多學習,勤于臨床實踐,使診所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對于一些新興科室或發展較快的門類,比如口腔、醫美等,不論是行醫者資格,還是診療范圍、治療流程,必須加大監管力度,杜絕摻雜人情關系的違規評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