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最新報告顯示,1/6成年人受困擾,呼吁各國提供更多的生育保健服務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李宏軍
本報記者 張健
渴望為家庭添一個小生命,解鎖人生新角色,但越來越多的育齡夫婦努力多年仍難以達成為人父母的心愿。4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不孕癥患病率估計(1990~2021)》,這份“十年來第一份相關報告”估計,在全球范圍內大約1/6的成年人受到不孕癥(又稱不孕不育癥)的影響,不孕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不孕癥在全球都很普遍
上述報告是從全球1990年~2021年發布的12241項研究中,篩選出了133項關于不孕癥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估算,結果顯示,2022年全球不孕癥的終生患病率估計為17.5%,現患病率為12.6%。換句話說,全球大約有1/6的人一生中會被不孕不育問題困擾,目前每100個成年人中,就有近13人患有不孕癥。
報告還指出,不孕癥在全球范圍內都高發,但不同區域的患病率存在一定差異:不孕癥終生患病率最高的為西太平洋地區(23.2%),其次是美洲地區(20%)和歐洲地區(16.5%),而地中海地區終生患病率最低(10.7%);現患病率最高的是非洲地區(16.4%),其次是西太平洋地區(13%)和歐洲地區(12.4%),最低的是東地中海地區(10%)。不過,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不孕癥患病率幾乎相當,高收入國家的終生患病率為17.8%,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為16.5%,而現患病率均為12.6%。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宏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不孕癥是一種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統疾病,指一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性生活正常而沒有成功妊娠或生育。具體可分為原發性不孕癥和繼發性不孕癥,前者指無妊娠史、無法懷孕,后者指曾成功受孕而以后無法懷孕。上述報告顯示,全球原發性不孕癥的終生患病率為9.6%,現患病率為9%;繼發性不孕癥終生患病率為6.5%,現患病率為4.9%。也就是說,接近1/10的成年人終生無法懷孕或生育,至少有過一胎的育齡成年人中,近1/20無法再次懷孕或生育。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育難的問題令不少育齡夫婦越來越焦急,一些婦女甚至被“傳統道德標準”綁架,遭受暴力、離婚、污名、情感壓力,導致自卑、抑郁和焦慮等。在與生育時鐘賽跑的痛苦煎熬中,育齡夫婦輾轉求醫、尋方問藥,很多家庭為了求子,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盡管全球不孕不育問題嚴重,但在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各國投入的資金不足。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受影響人口比例如此之高,說明有必要擴大獲取生育保健服務的途徑,并確保不孕不育問題在健康研究和政策中不再被邊緣化?!?
三大原因致日益高發
近幾十年來,全球不孕癥的患病率日益增高。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4800萬對夫婦和1.86億人患有不孕癥。和全球趨勢一樣,我國不孕癥的患病率也在增長。據北京大學喬杰院士團隊進行的一項全國生殖健康流行病學調查,2007年~2020年間,中國不孕癥患病率從12%升至18%,全國約有5000萬人沒辦法生育。
為何全球不孕癥患病率如此之高?李宏軍表示,導致不孕癥高發的因素有很多,首要原因是人與自然相處不和諧,包括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等各方面影響。例如,有研究顯示,受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化學污染等影響,從1973年到2011年,世界各地的男性精子濃度下降了50%~60%。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哈佛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化妝品、不粘鍋等日常家用產品中常見的防水耐油脂類化學品(全氟烷基物質),可能導致女性生育能力下降40%。
其次,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和生育觀念的轉變,加重生育難題。長久以來,中國人重視傳宗接代,生兒育女是家庭的大事。但如今,社會上出現“不婚化”“少子化”趨勢。部分育齡人群為了追求事業成就,或考慮到生育、養育、教育等因素,選擇“生育躺平”。生育意愿下降、生育年齡推遲,加劇了不孕癥的高發。理論上,年齡越大生育越困難。對于女性來說,生育力高峰是在20~25歲之間,35歲以后,生育能力下降得很快,到45歲,自然懷孕已經不大可能。男性的年齡也會影響受孕幾率,精子質量和生育能力在45歲左右下降,45歲及以上男性生育的流產率比25~29歲男性高出近50%。
最后,吸煙、過度飲酒、久坐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與生育力降低有關。吸煙、酗酒會直接影響卵子和精子,使其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進而導致不孕不育。以飲酒為例,一項涉及近2.7萬人的研究發現,與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周飲酒量超過84克酒精(約5瓶500毫升的啤酒)的女性,即使在接受生育治療后,懷孕的概率依舊降低了7%;對于每周飲酒量達到84克酒精的男性,其妻子活產的幾率下降了9%。久坐時,私處血液循環不暢、相對不透氣,容易發生炎癥,男性還易因睪丸溫度過高而影響精子發育和成熟,這些都會增加不孕不育的發生風險。
呵護生育力做好幾點
“解決不孕癥問題迫在眉睫?!崩詈贶姳硎?,不孕癥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生育是家庭大事,更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全社會都要動員起來,遏制不孕癥的高發趨勢。
政府管理上,要在全社會營造寬松的生育環境,加強生殖健康服務供給。比如,將輔助生殖技術和部分輔助生殖藥物逐步納入醫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同時,積極倡導“適齡婚育”,并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例如,推進將分娩鎮痛費、部分產前篩查費用納入醫保,以鼓勵生育。醫學界要深化生育技術的研發和利用,盡可能為不孕癥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滿足適齡夫婦的生育需求。
個人方面,不論近期是否有生育需求,都應注重生育力保護。李宏軍表示,從肥胖到激素失衡再到遺傳疾病,各種各樣的因素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男性生殖系統疾病最常見的有無精子癥、精子數量太少、精子形態和動能異常等;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可由卵巢、子宮、輸卵管和內分泌系統等一系列異常引起。生育是夫妻共同完成的大計,一旦得了不孕癥,夫妻雙方都要積極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和幫助,共同檢查治療。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有許多干預措施能夠預防、診斷和治療不孕癥。從備孕開始,夫妻雙方就應做一些必要檢查,建議男方查精液常規、陰囊超聲等,女方查性激素、子宮附件超聲、甲狀腺功能、宮頸刮片等,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此外,每個人都要盡可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煙、酗酒、熬夜、久坐、挑食;少接觸鉛、汞、苯、農藥和放射線等有毒有害物質;保持心情舒暢,長期焦慮、抑郁可能影響激素分泌,導致不孕不育;沒有生育計劃時要做好避孕措施,避免意外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