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喂水喂飯、接大小便的辛苦,有擔心突發意外的緊張,也有助人后被認可的溫馨體驗……
受訪專家:中國老齡協會國齡智庫專家、北京市東城區養老行業協會黨支部書記 榮培云
本報記者 張 芳
養老護理員是一份情感屬性高于很多職業的工作,它不僅需要專業技術,更要有情懷。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養老護理員的培養工作正在向好發展,僅北京市,近3年已培養約5000名護理員,全市老年護理從業人員參加培訓比例達93%。在這些專業人才中,就有不少“90后”的身影。
誤打誤撞卻已愛上
今年是盧瑜瑜在壽山福海養老機構工作的第4年。這些年,她已經從剛入職時惶恐不適的新人護理員,成長為能夠管理一層人的負責者。如今回顧這段成長經歷,盧瑜瑜的最大感受用三個字就能概括:有價值。
1997年出生的盧瑜瑜,高中畢業后考入天津城市職業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拔易畛鯃蟮牟皇沁@個專業,是被調劑過來的?!北R瑜瑜說,當時她對養老專業不了解,也不抵觸,爸媽則是抱著“暫時先學,以后再轉”的想法未加干涉,她就這樣誤打誤撞入了行。
2019年大學畢業,盧瑜瑜成了一名養老護理員。剛一上崗,她就接手了5名失能老人,這對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盧瑜瑜而言,任務不輕。家屬看她太年輕,不愿把老人交到她手里,百般解釋后,才答應先試一段時間再說。
“每天早上6點,我們開始給老人洗漱,7點左右喂飯喂水,上午幫他們活動身體;午飯后讓老人休息一下,大概下午3點幫他們泡腳;喂完晚飯后,6點多下班?!北R瑜瑜說,這些是針對所有老人的標準照護流程,但照顧失能老人時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比如,她要半小時巡視一次,觀察老人有什么需要,同時關注他們吃飯、大小便等是否正常,一旦察覺異常,就要通知值班醫生。頂著巨大的壓力,盧瑜瑜在工作中一點也不敢放松?!澳菚r候,我媽每天都會打好幾個電話問我工作怎么樣,但我不敢跟她說太多,怕她心疼?!北R瑜瑜的辛苦和堅持沒有白費,所有接手的老人都被照顧得妥帖。一段時間以后,她終于贏得了家屬們的認可。
盧瑜瑜坦言,做護養老理員最難的不是身體有多累,而是心理上的壓力。老年人大多身體機能衰退,又有各種慢病,她每天都會擔心老人突發意外。養老院里的老人性格各不相同,有些脾氣不好,愛生氣、會罵人,有些常情緒低落,聽不進話,也不好好吃飯。無論面對哪種情況,即便自己有天大的委屈,她也必須做到耐心勸解、不急不躁。
在經歷了3年的新冠疫情后,盧瑜瑜對這份工作的感情更深了。曾經長達200天的封閉管理,讓她與老人們朝夕相處,她能感受到老人們對護理員的依賴,那是一種堪比親人的信任。
盧瑜瑜說,她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不僅因為價值感,也因為她看到很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已投身其中?!?021年,我參與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在北京賽區看到很多選手都是90后,感覺特別受鼓舞。大賽的指導老師和比賽規則設定也都特別專業,這意味著,養老護理這個職業越來越專業,是有前途的?!?
舍棄醫院投身養老
郝喆出生于1994年,護理專業畢業,同學大多進了醫院,只有她特立獨行,來到養老機構工作。郝喆說,她最早只是來實習,沒曾想卻因為在這里收獲成就感,最終決定留了下來。
剛入職時,郝喆曾接手照顧一位患有癡呆癥的奶奶。老人病情比較嚴重,誰也不認識,喂飯喂藥都很難,常常是耗了一兩個小時,也喂不進一片藥?!拔覜]有經驗,一開始也愁得不行,后來就用最笨的辦法,每天有空就去陪她,坐在旁邊跟她說話,不管她有沒有反應。時間久了,奶奶雖然還算不上認識我,但卻對我有種熟悉感,會主動向我伸手?!焙聠凑f,奶奶的這一點變化,不僅讓她認識到付出就會有所得,也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愛。這對爺爺奶奶很早就過世的郝喆來說,可謂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溫馨體驗。
一路走來,不是沒有人對郝喆的選擇提出過質疑。有人問她“能在養老院學到什么東西”,也有人對她的發展前景不看好,但郝喆從未動搖過。她坦然表示:“我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只知道這是能一直做下去的工作,是讓我驕傲的一件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社會在變化,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愿意從事養老護理行業?!?
年紀輕輕當上院長
2022年,郭徐蘭27歲。這一年,她正式接過慈愛嘉銀杏舍的院長職務,管理起一家可接納37名老年人的小型養老機構。
中專報考時,郭徐蘭主動選擇了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一個人從老家甘肅到成都上學?;叵脒x擇這個專業的原因,她自己也說不太清楚,“可能只是單純覺得比較感興趣”。但在見習期去過不少養老院后,她從幫助老人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一種滿足感。郭徐蘭說,家里人其實對這個職業不太看好,曾勸她轉專業,但她心里很清楚,自己想在這個行業做下去。
從職業學校畢業后,郭徐蘭又去北京進修了一年。也是在這里,她得到了一個去德國交流學習的機會。2018年,她飛往德國,進入一家養老機構實習。半年時間里,她輪轉過不少崗位,也經受了從書本到實踐的艱難跨越?!澳前肽甑膲毫艽?,包括剛開始實操的不適應,還有語言溝通的障礙。因為我的德語只能跟老人進行基本需求上的溝通?!惫焯m說,照顧老人不分性別,但作為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姑娘,給老年男性處理大小便等情況時,確實會有不小的心理沖擊。面對這些問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自己調整適應。漸漸地,她的關注重點開始從尷尬不適,轉移到“工作成果”上來??粗先嗽谧约菏掷镒兊酶筛蓛魞?,聽著他們的真誠感謝,郭徐蘭心里的那道障礙便應勢倒塌。
郭徐蘭很喜歡現在這個小小的社區養老院,這是她和其他幾十名員工一起為老人們創造的“家”?,F在他們這個“小家”里住著12名老人,包括實習生在內共有8名護理員,最小的護理員是2002年出生的,才剛畢業?!皠e看她年紀小,但既有專業,也有愛心,還肯吃苦?!惫焯m忍不住地夸贊。
必須鼓勵年輕人加入其中
榮培云曾是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長,與學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她,退休后選擇了投身養老助老事業,至今已入行了13年。作為中國老齡協會國齡智庫專家、北京市東城區養老行業協會黨支部書記,榮培云說,她對這個行業的認知主要來源于自己在一線工作的所見所感。
社會變遷重塑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養老觀也不例外。榮培云舉例說,如今的老年人不再局限于“養兒防老”的觀念,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不僅能夠接受去養老機構養老,還會提前考察、對比各機構的設施及服務情況;在養老需求上,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期望獲得更專業的“康養服務”,希望照護人員具備老年常見病的基本護理知識和技能等。
受此影響,我國養老逐漸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為輔的模式。比如,上海的“9073養老模式”,指3%的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7%老年人享受社區養老服務,90%的老年人居家以自助或家庭成員、保姆照顧為主;北京則是“9064養老模式”,即4%的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6%享受社區養老服務,90%居家養老。榮培云說,不同模式中,養老護理員的人員構成情況也有較大差別。其中,養老機構護理員以中青年居多;社區養老驛站中,負責管理工作的主要是年輕人。
有研究者曾總結稱,我國養老護理員總體存在“三低三高”的特點,即學歷技能水平低、年齡偏高,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高,社會地位低、流動性高。榮培云對此深感認同。受傳統觀念影響,養老護理員一直屬于“被人看不起”的職業,再加上養老服務的市場尚未培養起來,專業養老護理員的薪資上不去,大專院校招生時會面臨很大困難,而好不容易招來學生,畢業后愿意留下來的也是少數。比如,盧瑜瑜大學時的20多名同學中,只有四五個人還在養老領域;而郭徐蘭的同班同學中,超過一半的人也已轉行。
據統計,我國約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病,超過4000萬的失能老人需要照護,預計到2030年,失能老人將超過7700萬。由于居家養老照護功能較弱,這一龐大的照護需求必定需要社會性養老資源滿足。但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僅有50余萬名養老護理員,即便將家庭照護考慮在內,短期內仍存在超百萬的養老護理員缺口。榮培云說,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鼓勵年輕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年輕護理員的專業能力和青春活力,可以讓老年人的生命質量獲得大幅提升,活得更幸福和有尊嚴,我國的養老事業才能真正成為一抹“朝陽”?!?